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ainting arts, the painting style motifs are used in the Ming jade carving. Rectangular jade plaque with one side carving painting and one side carving scripts of poetry is the new style of jade invented by famous jade carver Luh Ze Qun.
明代陸子岡制子岡牌真跡考—古道心腸
“與西方人喜歡寶石不同,中國人更喜歡玉,在中國人看來,玉包含了德和美兩種品格;詩、書、畫同樣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最愛。子岡牌將中國文人最喜歡的四種文化內容給組合了起來,使得方寸之間,寄託了君子的情懷、擁有了詩文的意趣和書畫的高雅,它一出現,便受到了各階層尤其是文人的熱捧,歷經數朝,經久不衰。
子岡牌,又稱玉牌子,傳說是明晚期琢玉大師陸子岡所創,文物市場見到的老工子岡牌中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所製,又以乾隆時期蘇州制子岡牌最為精美,無論是用料和雕工都很講究,相比之下,普通見到的明代玉牌子不但數量少,而且用料為青白玉,雕工也不精,雖然大都有“子岡”落款,但與陸子岡本人的名氣相比,可謂名不附實。有的專家據此認為子岡牌不是陸子岡所創,而是後人借陸子岡的名氣搞出來的。
中國古代,在玉器上留下作者大名的,大概只有陸子岡,陸子岡是中國玉雕史上最負盛名的琢玉大師,此人琢玉鬼斧神工,名氣很大,也因此,無論是同時代或是後世都是仿者如潮,到了現代,落有子岡款的子岡牌可謂“俯拾皆是”,真品卻萬中無一。由於此前被確認出自他手的玉器很少,因而缺少相應的系統研究和標樣對比。
究竟有沒有陸子岡本人製作的子岡牌?如果有,又是什麼樣子的?本文在這裡試圖通過考證一組子岡牌來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陸子岡本人和他治玉的一些傳說
子岡,有的寫作子剛、子崗,江蘇太倉人,關於他的出身年月,史載不詳,現代人只能從一些地方誌或明代留下的文獻中,略知他成名於嘉靖、萬曆年間,他的玉雕被稱為“吳中絕技”。最明確的是《太倉州志》:“凡玉器類,砂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岡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的玉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髮,一枚價值五六十金。”這則記載中說別的人治玉用砂碾,子岡治玉用刀雕刻。關於用刀雕刻這一點,同時代的徐渭在《詠水仙簪》詩中也有相同的說法:“略有風情陳妙常,絕無菸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愁煞蘇州陸子岡。”徐渭詩中的“昆吾”即昆吾刀,傳說是陸子岡雕玉的用刀。 “昆吾”又作“錕铻”,源自《列子.湯問篇》,說周穆王征討西戎,西戎人“獻錕铻之劍”,“用之切玉如切泥”。
傳說陸子岡非上好的白玉不雕,製作的玉挂件是:形若方形或長方形,寬厚敦實,猶若牌子,故簡稱為“子岡牌”,多作剔地陽文,以淺浮雕形式,一面琢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圖,題材多模仿當時盛行的吳門畫派沈周、文徽明等人的山水畫,雖用琢玉雕碾出,卻不失畫家的筆墨情趣,另一面雕詩文,彷彿名家書寫其上,並琢有子岡印款,常常把地子磨成砂狀,俗稱“磨地子”,等等。
總之,關於陸子岡及其製作的子岡牌,傳說雖然比較多,但多半語焉不詳兼之證據不足,比如說“陸子岡非上好的白玉不雕”是真的嗎?還有“不失畫家的筆墨情趣”是如何做到或體現的呢?什麼是“磨地子” ?是把所有的地子都磨呢還是只磨一部分,這些都沒有說清楚,更無實物圖片佐證。或許有個別實物,但不足以解惑。鑑於此,本文將提供充分的資料進行考證來說明問題。
附圖是這組子岡牌的部分照片,這組子岡牌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與別的子岡牌無論是工藝特點還是內容風格等均有很大的不同,係出自一人之手,經本人多方面考究,確認就是陸子岡本人製作的玉牌子(關於這一點,本文將在下面行文中逐步考證)。
子岡牌的背景與紋飾
雖說子岡牌為陸子岡所創,但其藝術形式顯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玉帶板的表現形式,我們將唐宋時期玉帶板的紋飾圖案與這組子岡牌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它們的相似與差別之處。
相似的地方:兩者都為平面淺浮雕,紋飾內容有人物、動物及花紋,很多玉帶板還有邊框,等等。
不同之處:除了背面雕有詩文外,子岡牌還比玉帶板多了個制首,此外,唐宋時期玉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