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經到夏商的鱼妇(魚鳧)圖騰演變

 

《山海經》揭示古蜀秘密:魚婦實為魚鳧.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001ssm0vzy6p35t7kxbb3690魚鳧,開國何茫然!——李白《蜀道難》001ssm0vzy6p36eslxk7e690

傳說認為:古蜀共經歷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代,也可能是一朝五王,也有可能是並存或相互取代的五個王朝。

蠶叢、柏灌,其族源久遠難考。但在《山海經》中明確可考到魚鳧,開明兩朝,杜宇位列魚鳧、134o00079394o9115262開明之間,隱約可見。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互)(氐)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是上古時最古老的姓氏,始於弇茲氏,臻於伏羲氏和女媧氏,因弇茲氏創造了「風歷」,便以風為姓。互人自稱「盍稚」,音同「弇茲」,來源於最早的母系弇茲部落。互人最早以畜牧業為生,比如牛、羊等,後來則發展為養馬,成為遊牧民族,這一點與羌人很相像。由於互(氐)人與羌相鄰,便把這兩者合稱「氐羌」。互人的祖先炎帝是伏羲太昊的後裔,太昊伏羲又是風姓。所謂「風道」,就是風氏之道,風姓人家的辦法、規矩;那所謂「風俗」,就是風氏之俗,風姓人家的習俗。001ssm0vzy6p36nmfqk60690
「有」字是個象形文字,是上古懸掛的族旗,「有國」,王族標誌,小氏族諱用,甲骨文「有」字畫作一旗杆上掛一個「其」。所以上古氏族很多都稱有某氏。比如黃帝氏族「有」熊氏,就是指他們的王族旗上畫著熊。因懸掛的族旗為王族標誌,所以兩族匯聚,無論是友是敵,必先看「有」,「有」則貴,無則賤。「有」為族旗,還可以考證在《國語.魯語上》所載:「共工氏之伯九有」。是言共工氏族有九面族旗,即共工氏有九個部族。

這樣一來,這就話就很明白了,是說 :「有互(氐)人國,炎帝之孫名叫靈恝,靈恝生互(氐)人,(互人族的巫師行巫術,利用建木自由地)來往天上地下。(他們的)族旗上畫著的圖騰是乾枯了的魚,部族自稱為魚婦,顓頊死後,圖騰上乾枯的魚又甦醒過來。圖騰的規制從北方(伏羲氏風氏後裔炎帝部族)帶過來,此地天雨如泉,原來(炎帝部族)的蛇圖騰,便改成為魚圖騰,稱魚婦(或魚復),在顓頊死後,圖騰上的魚又甦醒過來。

001ssm0vzy6p373enokaa690「其」字是個象形文字,為上古氏族皮製圖騰,甲骨文畫作一上方開口長方形,內有一「X」,頂兩側各有一扶手。「其」通「棋」,甲骨文的「棋」字畫的就更形象了,為兩手把「其」掛在木桿上。因此兩族匯聚,無論是友是敵,必置「其」於隊前,「其」就是指代他們的圖騰,後來引申為他或他們之意。

就歷史起源來看:「其」(圖騰)比「有」(族旗)古老,「其」(圖騰)代表氏族;「有」代表部族。

《淮南子》對「顓頊死即復甦」的解釋是:「后稷龍(龍蛇圖騰)在建木西,其人(顓頊)死復甦,其半為魚」后稷便是神農,為炎帝祖,亦是互(氐)人祖。

顓頊在帝位時,曾遷居住在東方的少昊來巴蜀,少昊帥鳥師,以鳥紀官。此事可考正在《山海經》和《竹書紀年》裡面。

《山海經.西山經》云:「長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石鬼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這裡的員神石鬼氏即為少昊,此時的少昊氏已成為石鬼氏,他由日出之神,變成了日落之神。按照《竹書紀年》記載:”帝摯少昊氏,母曰女節,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少昊。登帝位,有鳳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

少昊西遷之後,一定與炎帝的後裔有過融合,所以「魚婦」(或魚復)就變成「魚鳧」。「鳧」134q00048s1oqn8n8612字在金文里為一鳥居上,一蟲蛇居下。因少昊為鳥族、白帝,故居於蟲蛇之上,這也為將來杜宇王朝的開創奠定了條件。

從魚婦、魚復到魚鳧的轉變還可以參考以下文獻。

《讀史方輿紀要》說四川彭山縣:”魚鳧山在縣東北二里,或曰魚鳧津也。”《四川通志〈輿地〉》:”南溪縣魚符津,在縣北三十里”;《後漢書〈郡國志〉》:”南安(今樂山)有魚涪津。”;《左傳〈文十六年〉》杜預注:”裨、攸、魚庸三邑。魚,魚腹縣”;《水經注》卷 33 載:「江水又東,過魚復縣南,夷水出焉」 ;賈誼《服鳥賦》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鳧的假借字。以上的魚鳧、魚符、魚涪、魚腹、魚復、魚服、魚鵩,實為一事,都是指的魚鳧。

《山海經.海內西經》載:

「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

開明西有鳳皇、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

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不死樹。鳳皇、鸞鳥皆戴[盾拔-扌]。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

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隼鳥]、視肉」。

由此可見古蜀共經歷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朝,可在《山海經》里考證魚鳧、杜宇、開明三朝。杜宇王朝雖《山海經》未錄入,但《水經注》卷 34 記述過杜宇,其言:「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少昊西遷先期已與魚婦融合為魚鳧,想必將來定會開朝創世。以鳥為圖騰的杜宇王朝也就在可考間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9zozxq.html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上,紋有兩背相對的魚;而在成都金沙遺址,亦有出土珍貴的魚紋1539566844443s99s57n8rp帶。在金杖上,與魚紋相呼應的,是兩背相對的鳥;在魚紋帶上,魚嘴前有似鳥喙的長吻……由此可見,在魚鳧時期,捕魚與水鳥都是非常重要的圖騰,這些圖騰貴重到足以出現在金杖這一類象徵王權的禮器上,說明魚與鳥對古蜀國人的重要影響力。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而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亦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向來被世人解讀為「扶桑」或「建木」。而《山海經》中所提到的「在建木西」的氐人國,其國人形態被描述得與魚有極大關聯,與魚鳧氏的姓名諧音且只有一字之差的「魚婦」,其形態也與魚相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grna4e9.html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