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葉舒憲教授追跡文明:齊家十大未解之謎(2016-11-07 由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表于文化
“齊家文化的玉禮器制度源自何地?中國史前玉文化具有極其漫長的傳播過程,即從一點到一線,再到大面積擴散。在齊家文化之前的馬家窯文化基本上沒有玉禮器生產和使用的制度,而與馬家窯文化同時或稍早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凌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培育出有規模性的玉禮文化體系。據此判斷,後起的齊家文化玉禮器不是當地獨創的傳統,而是接受東部玉文化傳播的結果。有台灣學者把齊家文化玉器在來源上同中原的龍山文化玉器視為一個體系,並命名為「華西玉器」。這一說法時常有人引用,但尚未達成一致意見。齊家文化玉器具有其自身的傳承與創新,不能完全等同於中原的玉文化,如陶寺文化或石峁文化,這兩個文化中都出土了標誌性的器物——玉璇璣,但齊家文化玉器中迄今還沒有見到玉璇璣。因此,「華西玉器」說不足以解釋和凸顯西北地方玉文化的特點。”
“齊家文化玉器的種類和體系如何?齊家文化玉禮器體系主要以素麵器形為主,如玉璧、玉琮、玉斧、玉鏟(玉圭)、玉刀、玉璋、玉勒子、玉璜和多聯璜玉璧的形制,還有玉瑗、玉環、玉鐲子等,也流行未經再加工的玉禮器生產下腳料——玉璧芯子和玉琮芯子。齊家文化玉禮器的體系與中原和東部地區的重要區別是:特色器形為三聯璜玉璧,沒有玉戈和玉璇璣,不見玉柄形器,也不流行玉玦,玉璋的數量也相對稀少,最常見的器形是介乎工具與禮器之間的小玉鏟和玉錛。齊家文化玉器生產的玉料源自哪裡?過去對此沒有深入研究,一般認為是就地取材。目前已經
實施的「玉帛之路調研計劃」基本上明確,甘肅臨洮與榆中兩縣交界處的馬銜山玉礦是優質透閃石玉料的供應地。齊家文化玉器生產數量巨大,其玉料來源應是以此地或其他地方玉礦為主,特別是黃色、青黃色的玉料。此外,帶有明顯糖色色塊的青玉,也應出自馬銜山。至於在肅北馬鬃山新發現的玉礦,是否能夠和齊家文化相聯繫,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物證加以論證;而甘肅、青海的祁連山玉料,至少有一部分是被齊家文化先民所發現和利用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m6qbzq.html
單向鑽孔及素面雕琢為齊家文化玉器二大特徵. 單向鑽孔可能是配合鑽孔工具使用特性之結果, 素面雕琢可能崇尚自然之信仰, 不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