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周穆王會西王母故事“玉璧賞析

愛情是人類永恆不變的主題。自古及今不知有多少柔情蜜意,悲歡離合,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都在經久不息地傳頌著,演繹著,發生著……

而周穆王會西王母故事正是其中濃墨重彩經久流傳的不朽之作。以至於後來的文人雅士爭相創作和評說。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著名《瑤池》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瑤池阿母綺窗開 ,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 , 穆王何事不重來?”從側面也反映出二人相邀相見及離別後的情形。官方資料顯示,周穆王在位是西元前976—前922(另一說法是前1001——前947.) 據戰國文獻《穆天子傳》和《竹本紀年》記載:周穆王姬滿是周代第五世天子。年輕時曾迷戀過修道成仙。中年仿效先皇乘馬車遊遍天下名山大川。他是最早開闢“絲玉之路”(筆者以為“絲綢之路”一說不夠恰當。因為貿易往來是雙邊而非單向。你來我往,互通有無。這樣不但能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更有長治久安,綿延不絕的功效。)的最高元首,是最早的讓中原和西域(或更遠的西方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周穆王西巡(征)時不但給西王母帶去了白圭玄璧(可否理解為”定情信物”?)和大量珍貴的絲綢織物;更是組建了由大量文官,謀士,商人,護衛隨從組成的浩大隨訪團。可見周穆王他不是淫遊佚獵,嗜酒好色的人世昏君。而是有情有義有禮有節有度的一代明主。難怪深得西陲邊地的神秘母系女王——西王母的仰慕和青睞。

而風姿綽約,雍容華貴的西王母為恭侯這位文武兼備,英雄氣魄的中原大地上權傾天下的聖明君王,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仙境瑤池加以盛宴款待……這個場景在接下來介紹的四塊漢璧中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可見此故事在後世流傳之深遠,影響之廣大。

至於後來他們的關係如何?看看他們離別前席間即興唱和詩就可知曉:在笙簧同奏,載歌載舞,酒酣意暢之時,難舍離別的西王母含情脈脈地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毋死,尚能複來?”   意即:“ 藍天白雲,山谷丘陵都可以見證我們今世的相聚。然而山川阻隔,路途遙遠,不知何日君能重返?”威武勇猛,英雄氣盛的穆公子馬上情意濃濃地安慰承諾。唱和道:“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返而野。” 意即:“ 做為一國之君,我實在身不由已。給我些時日,讓我去治理我的國家,安撫我的百姓。三年後我就會回來看你。”

西王母也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馬上含蓄委婉地回應:“ 徂彼西土,愛居其野。虎豹為群,烏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意即:” 身為天帝之女,我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只是我的子民會記惦您的到來,不舍您的離開。笙簧同奏的此刻,我雖不能與君同往,可我的心魄會跨越時空的阻隔,縈繞在你的身旁。萬民的君主啊,唯有你是上天(潛臺詞:我的)的矚望!“由此可見,二人的交融已超越了男歡女愛,情投意合的普通光景,更是靈魂深處的感應與契合。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早已昇華到了愛的最高境界。

 

酒宴完畢,在太陽落下的弇山,他們共同栽下一棵槐(懷念,懷想的諧音)樹。穆天子還找到一塊巨石,題記“西王母之山”,以示紀念。

這之後相隔五年有記錄周穆王果真舊地重返,再度邀見西王母……

再後來西王母終於捨棄世間的一切,前往中原與穆公子攜手駕鶴西去,羽化成仙。從此琴瑟和鳴,天上人間……

 

 

 

 

 

 

圖一                                                                                   圖二

即將登場的這塊漢璧(圖一,圖二是此璧的正反兩面),上面所雕琢的場景剛好和前面的故事相對應,相吻合! 這塊直徑20.8cm, 厚1.3cm, 重兩磅的漢代玉璧是用新疆和田白玉為原料的雙面雕琢器物。

正面所展示的正是周穆王西巡邀見西王母的場景。總體分四部分:

上端:天庭的帷幕拉開;至尊至貴的西王母端坐在天庭充滿節日慶典氣氛的天宮瑤池。正焦急而緊張地等候那英武勇猛、威振天下的來自中原帝國的一代明主西穆王的大駕光臨;天上的神鳥也正歡呼鵲躍,左右盤旋;提前趕到的信使跪伏于地,將周穆王從中原帶來的各樣厚禮,白圭玄璧及貴重絲綢一一獻給尊貴的女王。天宮的氛圍莊重而雅致,歡樂而有序。

玉璧的左右兩端所展示的是西穆王在勇士和神靈的護祐下,一路上歷盡艱辛磨難,長途跋涉,排除各式各樣的危險,勇敢地執著前行的場景;

玉璧的下端突出的是西穆王乘坐的八駿車輦,即被他親自命名的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這些絕世寶馬在西行途中日行三千的壯麗場景……

《史記·周本紀》穆天子西行記載:“ 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 並且五年後再度西遊。

整個畫面構圖嚴謹,佈局合理,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人物形態逼真,動靜結合。人物身份特徵明顯。例如:在西王母的頭頂展示天幕;用龍騎代表天宮;在西穆王的車輦頂端用小龍來描述“御駕”。

畫面浮現的所有動物,無論是飛翔的神鳥,奔跑的馬匹,還是空中的龍仔,地上的各樣走獸(如虎,豹,牛,熊,鹿,蟒蛇等等)都刻畫得生動靈活,栩栩如生。

整體借鑒西方寫意繪畫和浮雕的藝術表現手法。這裡從側面也反映出強盛的漢朝時期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珠聯璧合,水乳交融!更展示了漢代“天呼地應”、“天人合一”的理念。

玉璧背面那普天同慶的重大慶典的歡樂氣氛和生動場景更是感人至深,耐人尋味。

龍在天上躍,雲在龍邊舞。雲龍歡騰,交相輝映。良辰美景,天地同樂!

龍舌吐露,遊曳振盪;龍顏歡愉,表情祥和;龍身翻轉騰躍,放鬆自在;四面八方對稱呼應,天庭的門戶大開,準備著迎接嘉賓貴客的到來……

背部畫面完全採用歐洲古典裝飾中常見的變異三角形,圓弧形來構建圖案。造型新穎獨特,變幻無限莫測。線條優美流暢,變化自然巧妙。既錯落有致,又渾然一體。

而揉和在圖案中所隱藏的那些尖銳的刀刺般的,似刀非刀,似箭非箭的利器似乎也在警示著世人天庭的威嚴和天條的嚴苛;讓世人在感恩上蒼恩澤的同時不能不心存敬畏……

歷時三千載的通靈古玉啊!你曾經歷了多少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的時空變幻?願你穿越時空的隧道,將你所經歷過的,所聽到的,所看到的都啟示給我,讓我來替你訴說人世間的緣來緣去,悲歡離合……這樣一個遠古時代的浪漫故事不但讓人感到身臨其境,更留給人無限遐想和回味的空間……

 

 

 

 

 

 

 

 

圖三                                                                                    圖四

 

(圖三和圖四)分別是兩塊表現相同內容的圓璧和出廓璧,也是雙面雕琢。與頭一塊璧不同的是背面刻畫的是文字記述。出處不同,來源不同,年代相近。可見西王母會周穆王的故事深入人心,在漢代流傳甚廣,以至於玉璧的設計者願意讓這個畫面注入玉器,塑造永恆。

 

 

 

 

 

 

 

 

 

圖五

最後一位閃亮登場的玉璧美人(圖五),是與前面三塊玉璧風格迥異,造型稀奇罕見,魅力無限,極具抽象思維的表現力和震撼力的漢雕古璧。

畫面借鑒歐洲浮雕技藝和中國繪畫藝術中白描的手法。以簡約明快的線條,流暢律動的節奏展現了周穆王和西王母相見後盛宴的場景:

玉璧的出廓部分是兩條左右對稱的巨龍銜舉著一個象徵天體的圓環——-在此璧中寓表天庭;

下面的圓璧部分分為三層:最外層的谷紋代表大地孕育萬物生長,代指人間;中間層是盛宴的地點和場景;最裡層是象徵天圓地方的圖騰。在此也印證了古人“天地人合一”的道德觀和宇宙觀。

最引人入勝的就是中間層的卓越表現:南和北的正方分別是女主人和男賓的位置;東和西的正方是留給神獸和神鳥的空間;在人、獸、鳥間隔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方安置著四根醒目的擎天圓柱。就初步確定了宴賓的地點是在天庭。而女主角身邊的“西王母”三個字就更進一步確認是天庭的“瑤池”。而從男、女主人公左側的侍女所奉上的熱氣上騰的食物,(天庭原本不食人間煙火的,這裡是西王母的特別眷顧?還是設計者的有意疏忽?我們實在無法臆惻。或許是天庭的香氣煙霧繚繞,仙女們正奉西王母的旨令將蟠桃園裡的長生不老果獻給周穆王,以至於他活了一百零五歲後和西王母攜手天庭羽化成仙。)可以準確判斷這正是一場仙境的盛宴;而男、女主人公右側伺從手執的笙、簧讓我們合理聯想到歡宴上傳來的天籟之音和歡歌曼舞的助興場面……

最讓人驚歎的是,此璧以繪畫中白描的手法,用最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了男女主角的髮型頭冠,服飾裝束,從而將人物的地位身份、樣貌特徵完美展現出來。清晰明快,簡潔流暢。結構嚴謹,構思奇巧。

整個畫面的柔美韻質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幅美麗迷人的立體畫卷,沒有一絲一毫雕琢的痕跡和印象。由此可見漢代玉雕在借鑒東西方繪畫和雕塑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不斷地創新、進取、發展、完善,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空前絕後,出神入化的境地!

此璧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極大的文化歷史含意,其精湛的技藝與完美的設計都令人歎為觀止。堪稱國寶玉璧中的極品!

筆者忽然想起金代元好問 ” 摸魚兒   雁秋詞 “中的一句:“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有人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正是此璧的刻畫讓這瞬間的景況定格為永恆,讓這通靈的古玉永遠述說這段傳奇。

 

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郭曉媛於美國佛罗里达州琳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