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十六計璧, 直径38厘米,内直径11厘米,厚1厘米。

「三十六計」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齊書·王敬則傳》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走為上計」指檀道濟伐不利,糧草被焚,宋軍乏食,主動退兵之事。他把計謀全用在「走」上面,包括「唱籌量沙」和「空城計」(都是裝腔作勢而得以撤退),而有「走為上計」的說法。但此處的「三十六計」不像是書名,《南齊書》和《南史》亦均無記載這一書名。

 

本器和田白玉雕琢, 形制為玉璧, 雙面雕琢三十六計部分內容. 「三十六計」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齊書·王敬則傳》提到的「三十六策」。三十六計內容依次為 1.瞞天過海,2. 圍魏救趙,3. 借刀殺人,  4.以逸待勞, 5.趁火打劫, 6. 聲東擊西, 7. 無中生有, 8. 暗度陳倉, 9. 隔岸觀火, 10.  笑裡藏刀, 11. 李代桃僵, 12. 順手牽羊, 13. 打草驚蛇,14. 借屍還魂,15. 調虎離山. 16. 欲擒故縱 . 17. 拋磚引玉, 18. 擒賊擒王, 19. 釜底抽薪 , 20. 渾水摸魚, 21. 金蟬脫殼, 22. 關門捉賊, 23. 遠交近攻, 24. 假道伐虢, 25. 偷梁換柱, 26. 指桑罵槐, 27, 假癡不癲, 28. 上屋抽梯, 29. 樹上開花, 30. 反客爲主, 31.空城計, 32. 美人計, 33. 反間計, 34. 苦肉計, 35. 連環計, 36. 走為上計. 本器雕琢篆體文字以36計為內容, 每面各飾20行, 每行6字, 文字編排格式, 由大而小, 外緣為大字, 內緣為小字, 文字以三十六計內容湊成六字一行., 而本器之銘文分別為: 下澤假道伐兩, 野其道窮也奪, 下乾上之象顯, 底抽薪而銷其, 力而銷其勢兌, 大之間敵脅以, 從我假以勢困, 主隨以向晦入, 存其形完其勢, 宴息金蟬脫殼, 剝不利有攸往, 有言不信偷梁, 亂其弱而無主, 巽而止蠱關門, 捉賊小敵困之, 害以遠隔上火, 水摸魚乘其陰, 友不疑敵不動, 遠交近攻形禁, 勢禁利從近取.本器古玉跡象為差異風化, 增生晶體, 擴散暈沁色及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