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圖像學(Iconology of Chinese Antique Jades)

古玉圖像學(Iconology)係探討古玉圖像(icons)的科學, 一般而言, 古玉圖像(icons)涵蓋古玉的形制(form), 紋飾(motif), 隱喻呈現法( metapher), 透視呈現法(perspective)四個層面,  古玉圖像學(Iconology)在中文領域中屬於尚未開發的處女地, 無任何文獻資料可資參考, 本書試圖根據古玉實物, 以創新的做法, 歸納出這四個層面的內容加以深入詳盡說明.

Iconology is the science of ancient jade images (icons), generally speaking, ancient jade images (icons) cover the shape (form) and motifs,  Metaphor, Perspective, and Ancient Jade Iconography Iconology) is an unexplored virgin lan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tique jades, and there is no literature to refer to, and this book attempts to explore these four areas in depth based on real ancient jade objects. 

 

西周錯金銘文銅牛對. Western Zhou Dynasty Bronze Bull Sets, L.33.02cm., H.20.3in. T. 7.6in, 2.3kgs

錯金銀工藝在青銅飾件上的一般做法為,先在青銅器表面預先鑄出或鏨刻出圖案、文飾所需的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錘打牢固,再用蠟石將其打磨光滑,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

製作手法按照流程分為:鑲嵌法和塗金法

鑲嵌法

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

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

第三步是鑲嵌。

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類似琢玉)

商代開始出現銘文青銅器,這一時期的銘文加工工藝還僅僅是鑄造,到了戰國秦漢時期,銘文加工工藝則由鑄造變成了刻或鏨。但是,無論銘文是用鑄造法還是鏨刻來表現,銘文與銅器的本色是沒有區別的,不具有審美意識的。粗心的人,有時會對銘文視而不見。自從春秋時期錯金銀工藝日漸興起後,人們才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使銘文變成了裝飾。金光閃動的銘文,十分的奪人眼球,尤其是當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變成深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則數千年光輝絲毫不減,熠熠生輝,美輪美奐。

金銀錯工藝是中國古代漢族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2014年,金銀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牧野之战就考古學而論,是中国历史上可證實的最早的战争。 周武王十一年(西元前1046年),周人乘殷商主力東征东夷時,出兵攻伐殷商。 殷商在此戰戰敗,帝辛(紂)自盡,商朝滅亡。 后世稱「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紂」。

此西周金牛對有武王克商銘文係紀錄牧野之战的實物.ok

 

本器青銅鑄造, 形制為野牛, 呈奮力搏鬥姿態, 頭部伏下左前腳呈半跪姿.除了充分表現全身整體力之美外更突顯身體上肌肉及骨骼部位起伏凹凸痕跡,  表本器琢磨痕跡明顯, 面錯金(塗金法)飾西周體銘文(如右圖所示)(左上圖有戊佳地征商字樣)銘文中有克商 戊佳地征商,西伐商, 克伐商,史記周本紀周本紀: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祭全祖乃用公(姜子牙)杓武王等字可以確認為西周物件,包漿明顯呈黑漆古. 本器挑戰了青銅之製作工藝達到鬼斧神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