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圖像學(Iconology of Chinese Antique Jades)

古玉圖像學(Iconology)係探討古玉圖像(icons)的科學, 一般而言, 古玉圖像(icons)涵蓋古玉的形制(form), 紋飾(motif), 隱喻呈現法( metapher), 透視呈現法(perspective)四個層面,  古玉圖像學(Iconology)在中文領域中屬於尚未開發的處女地, 無任何文獻資料可資參考, 本書試圖根據古玉實物, 以創新的做法, 歸納出這四個層面的內容加以深入詳盡說明.

Iconology is the science of ancient jade images (icons), generally speaking, ancient jade images (icons) cover the shape (form) and motifs,  Metaphor, Perspective, and Ancient Jade Iconography Iconology) is an unexplored virgin lan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tique jades, and there is no literature to refer to, and this book attempts to explore these four areas in depth based on real ancient jade objects. 

商代的中期已經廣泛使用勾撤法。就是按照圖案紋樣勾出陰刻線,線條深而似溝,這種工藝叫勾,然後成一定的坡度,剖面為三角形,叫做撤。商代玉器之雙勾擬陽線是指將兩個平行並列的單陰線線沿邊沿磨去,使兩條單陰線之間的“面”的形態變圓,有如插入的陽線,但面的高度仍與陰線口雙勾擬陽線也稱勾撤陽線。

組合後有並置或者相符象徵在羅馬時代則是記號的同意語, 的意思, 古代幫會團體會將各個份子所持有的信物分裂為好幾個部份, 交由個別成員保管, 以備集會查驗之用. (古玉的信符即是一例), 由此看來, symbol的原始字義, 功能用途和中國的符節頗為類似. 希臘時期, 斯多嶱學派認為象徵是一種哲學或神學真理的隱匿式說法, 和譬喻的意思相同. 因此, 對經典和文本所作的象徵解釋, 就是要超越經文敘述事物的表面一意義和歷史意義, 直接揭露其精神意義. 象徵在古羅馬時代則是記號的同意語,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初期, 則多以圖像記號之意來解釋象徵.現代人文科學的象徵概念可以追溯至啟蒙時代(啟蒙時代 -18世初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第七章 圖像學區分與圖像 研究方法的確立圖像學作為藝術史方法論,固有其時代的必然性與迫切性,帕諾夫斯基也替我 們釐清了藝術史家在面對傳統圖像時所應 採取的態度。然而從美學層次來看,現代 圖像學或者圖像解釋學所引生的美學議題 仍有待發展與思考。這些問題中,最首出 的是「何謂圖像?」,其次則是「圖像的 認識歷程如何進行?」。從前者來看,現 實世界中的圖像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各式各樣的樣態與變貌,因此研究者有必 要繼續針對圖像的本質進行追問,以確定 圖像學所採取的方法是否確實合用。由後考察,傳統認識論當中對於圖像認識的 構造,一向是從「感官與料——印象——表象 一現象」這種機械式的攝受過程來加以論 述。因此,一九五五年時,帕諾夫斯基便 將圖像解釋活動歸結為三個層次:描述分析和解釋,由此導出圖像學的區分。帕這通常是指在名詞的差異,而是掌握對象的不同,帕諾夫斯基側重於整體圖像認識,所關心的是從影像到意義的傳達與理解。羅斯吉爾則比較接近赫許和貢布里希的意義區分理 論,企圖分判不同的詮釋和書寫立場,他 所提出的區別,目的在於區分各種藝術史的書寫風格。換言之,帕諾夫斯基關心的 課題是圖像,羅斯吉爾關心的議題還是語 言從實際作法來看,圖像學區分除了必須 將我們對圖像的認識過程區分成次序分明 的階段,並且還應該對於適合(或者可以支持)各個認識過程的學理加以區別。書寫者未必要使用表格、流程圖或者公式化 的論文格式來進行圖像學區分,卻必須自 覺的使用這種區分法來檢查圖像描述、分 析與詮釋的差異。然而我們也應當注意, 圖像學區分是一種藝術方法論上的邏輯區 隔方式,並不是對觀賞者的美感認知階段所提出的劃分,因此,美學工作者和藝術 史研究者必須將這種區分方式和美感認知 階段的劃分予以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