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 玉龍, 玉鷹, 玉箍形器是紅山文化最具神秘感的器物之一
紅山玉器多分佈於內蒙古東南至遼寧西部,甚至延至河北北部地區,4 器形多屬圓 雕,間以浮雕、透雕及隧孔、陰刻線條等技法雕作以成,嗣而通體磨光,質滑細膩。展 品所陳可分為三類:(一)為動物類,如(C 形)玉龍(圖 001)、玉豬龍(圖 002)、玉 鴞(圖 010)及玉鱉等。(二)為佩飾類,如勾雲形玉珮、帶齒獸面紋玉飾(圖 015)等。 (三)為人物類較為鮮見,如玉鷹人首婦女像(圖 005)、石質捧腹婦人等。大體而言, 紅山玉雕風格形象概括,講究神似不求形準,為其主要特徵。
良渚文化: 主要形制為玉琮, 椎形器, 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一支重要的考古文化。6 玉琮(圖 016),是良渚玉器中體積最大的一種,也是良渚先民祀神的禮器之一;不但深具祭地通 天等典型的意義,7 亦是研究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琮在雕製上有三大特點:(一) 內圓外方,中心部位係兩面對鑽的直通大孔,由於上下對鑽的中心點礙難對準,故多留 下錯位所造成的原始台階。(二)四個方角皆雕有繁簡不同的獸面紋圖像,共工氏
齊家文化: 主要形制為玉刀
齊家文化位於黃河上游,同屬新石器時代的末期文化,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遺址所出 的玉器最負盛名。13據研究指出,齊家文化的玉璧(圖 025),形制有圓形、橢圓形與方 形三種
夏代: 主要形制為玉璋, 玉鉞,
龍山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末期,係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9 分佈於黃河下游地 區,以山東境內為主要面積,在遠古即東夷氏族所屬區域,盛行鳥圖騰的文化崇拜。
商周以後禮器較為完備
。夏商周 畢竟是一代王朝,21除典章制度益加完備外,凡有助於國家政權之莊嚴肅穆、至高無 上的儀杖器用,大多以玉雕琢成兵械或武器,如玉戈(插圖 0 四)、玉刀(插圖 0 五)、 玉鉞、玉斧、王戚(圖 039)等。此類國用儀杖玉器的形制較大,精琢細雕、打磨光 潔,多無使用痕跡。不難想見主要行用於廟堂大典,以彰國家軍權政治的象徵。
夏商周 畢竟是一代王朝,21除典章制度益加完備外,凡有助於國家政權之莊嚴肅穆、至高無 上的儀杖器用,大多以玉雕琢成兵械或武器,如玉戈(插圖 0 四)、玉刀(插圖 0 五)、 玉鉞、玉斧、王戚(圖 039)等。此類國用儀杖玉器的形制較大,精琢細雕、打磨光 潔,多無使用痕跡。不難想見主要行用於廟堂大典,以彰國家軍權政治的象徵。
三代行用的玉作器物,除了確具生活 實用的功能外,同時也反映出是時的政治規模、社會制度與經濟基礎等主客觀的條 件。儘管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但不可否認的,彼等也為爾後實用性的生活 玉器,開拓了歷史的先河
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而言,固然是結構上的禮崩樂壞,但其結果卻導致諸子蜂起、百家 爭鳴的社會變革和文化上的激盪。凡儒、道、法、墨、名、陰陽各家,皆提倡各自的政 治主張,法墨理論對尊天命、信鬼神、敬禮教、尚孝道等貴族的知禮友教,多採質問批 判,表現知天論人、反傳統宿命及弘揚法治的基礎觀念
漢代的玉文化
一、制定完備禮儀。39 漢承秦制,在玉器文化上的發展,仍部份相沿周禮的用玉思想與制度。儘管當時歷 經春秋戰國政局的動蕩,在禮崩樂壞的激盪下,漢王朝藉玉祀神的傳統和以玉達禮的宮 廷習俗,不但沒有式微埋沒,反而更加改良精進。特別是在漢武帝英年即位,銳意革新, 謀興禮樂,藉董仲舒天人三策與賈誼陳政事疏的文治經世,主張天人相應,如聖人受命、 天降符端、推德定制、禪告成功、王朝德衰天降災異、禪國讓賢、新聖人受命等政治教 化的變革理論,從而奠定了漢代復古更化的文化規模,40也使相關玉器的發展,步上承 先啟後的歷史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劉漢王朝上自開國君臣,下至漢軍漢將,大多出身於荊楚地區,在 春秋戰國時代楚文化之溢光流采,早為當時各地域文化之首,41是以南方楚國的舊壤習 尚,嗣隨漢威遠播,傳遍了中原大地和齊魯之濱。察楚國尚巫之風熾盛,楚人畏鬼神的. 史不絕書;楚巫的另一特長即降神,降神者即為接神、迎神與通神,其儀式諸如 祈祝、賽禱、望祭、乞雨等,既古老又神奇,其豐富的內涵包括巫醫祝由、禳災驅疫、 招魂續魄、引魂升天等系列的活動,42此見深受巫風浸淫洗禮的楚文化,蘊含了豐盛的 文學藝術和民俗信仰的精神特質。爰是之故,漢室宮廷瀰漫著崇奉仙道符讖之風,世俗 爭言神仙方術,寵鬼迎神每為常態,43也由此衍生出許多神仙魑魅的玉器文化漢代繁多的玉器,大致得分以下四大類: (一)為禮玉,漢代的禮玉多見玉璧、玉圭、玉璜,其他者鮮見。展品所陳龍首 雙身穀紋玉璧(圖 075),外徑 30 餘公分的大璧,分內外兩區,分別飾以蒲紋及龍身 交疊纏繞的雙身紋,線條流暢,質樸的風格,尚見東周戰國璧的餘韻。另如質地上乘 的榖紋玉璧,榖粒飽滿,排列恭謹有序,為難得一見的精品。較特殊者,即圭與璧兩 器結合為一體的玉圭璧(圖 097),歷來考古發掘所見的組合方式,多係玉圭置於玉璧 之上,本器將兩件合成一體頗為罕見。據研究指陳,類此圭璧合體的形制,可能係斯 時崇仙思想下所衍生出的道家法器。
為葬玉,此之謂葬玉,係指專為歛屍墓葬的用玉,如玉衣(插圖一五)、 玉九竅塞、玉琀、玉握、玉覆面、玉棺等。如展示所見的玉蟬(圖 093),即置入嘴內 的口琀。察幼蟬為蟲時,蟄伏地底成蛹,而後破土羽化、長翅能飛。故葬玉的琀蟬, 寓意為形而上的「蟬變」,幻化成墓主人伸翅飛天的再生意義。47他如玉握的玉豬二件, 以砣具約略琢刻出眼、耳、足等部位輪廓,簡潔有力的工法,即俗稱的「漢八刀」。「豬」 自古以來即被視為財富的象徵,雙掌握豬之意,當寓為死後世界的生活富庶,故玉豬 常為重要的葬玉之一
人物、動物、器物類,漢代楚風尚鬼、崇奉神仙方術,是以上自皇室,下 至貴族的生活器物,往往離不開與仙道相關的題材。如玉羽人(圖 077),羽人即仙人, 史載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於雲,則年增矣,千歲不死。48此見時人以羽 人自詡,跪膝祈求「生時長生,死後升仙」的人生觀。青白玉辟邪(圖 086)並非一 般的動物,細察下,其之與羽人的共相,即肩部浮雕的雙翼,「辟邪」另名「神獸」, 具除疫驅鬼的神性與拔除不祥的神力。另如玉熊碩大渾圓,熊掌肥厚貼地,古諺有謂 「維熊維羆,男子之祥」,藉其孔武有力以通天賄神的寓意等,皆不免為當時好巫信 鬼的時代寫照。至於生活陳設或實用的器物,品類繁多,所見高腳玉杯(圖 081)及 玉匜,二件容器皆精工意深,誠為佳作。其器身滿工浮雕螭龍偕鳳鳥翺遊雲天,寓意 器內盛以曲通九宵的瓊漿玉液,可令人脫胎神化而成道登仙。他如螭鈕玉印(圖 083)、 熊鈕玉印、49龍鈕玉印等形制不一的實用品,也見證了漢代玉器逐漸步上生活化與世 俗化的先聲
。此外,如龍虎紋韘形珮(圖 073)、螭 虎紋韘形珮,早已從實用扣弦以射箭的韘形器,演化成所見百媚千嬌的裝飾用玉;藉 著龍騰虎嘯、遊天穿雲的紋樣,傳達生動而詭奇的仙道思想,其精神係建立在神與人 相諧的內涵中,無外乎也正反映出古來天人關係的哲學命題。51在器物裝飾的用玉上, 如精美絕倫的白玉劍飾用品:劍首、劍琫、劍璏、劍珌等四件,皆係高浮雕體魄雄壯 的螭龍,騰越於薄海雲天,其氣勢磅薄與出神入化,充滿了激盪狂瀾的力美,從而表 現出「天行健以自強不息」的天命史觀,令人讚嘆
東漢前期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東漢初, 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國(羅馬帝國), 因此, 東漢時期玉器紋飾, 除了凸顯中國神仙思想外, 也融合了西方的人物及虛幻神獸造型元素。本器和闐青玉雙面對稱雕琢, 形制為出廓玉璧, 出廓部分上方施榖紋璧, 左右施鏤空鳳紋; 璧下方施天帝紋, 左右施鏤空龍紋; 玉璧主體分為三區, 外區飾鳳鳥, 武士駕馬車淺浮雕, 伏羲女媧交體紋, 女媧補天紋, 玉璧中間區飾武士劍鬥, 狩獵圖, 生命之花圖; 最內區施鏤空龍紋。本器多處表面飾斜線及網紋游絲毛雕, 紋飾採變體誇張方式呈現, 神秘而優美, 線條細膩婉轉, 佈置精湛巧妙, 堪稱東漢大型鏤空出廓玉器之瑰寶 .
從玉劍飾圖騰推論玉劍可能是祭司的法器
古玉密碼探究, An Investigation of Secret Codes of Antique Jades
古玉中往往有些特殊的結構或紋飾, 這些特殊的結構或紋飾提供了一些密碼, 讓我們可以還原玉器的意義及時代背景. 1. 矩的紋飾:玉器出現矩的紋飾可以有兩種猜想, 一是這是戰國時期工匠團體的徽章, 二是秦代的圖騰, 秦國統一後, 統一文字, 車同軌, 一切制度力求統一完備, 制玉工匠均經過認證, 以矩作為認證符號, 類似現在的正字標記.
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圖》作於唐(西元618~907年)用絹本設色而成的,縱長220釐米,橫長116.5釐米。出於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女媧執規象徵天,
伏羲執矩象徵地。1953年,科學家發現,生物的一種基本遺傳物體――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這一化生萬物的基本遺傳物質的結構――一種雙螺旋線的結構形式,竟然與吐魯番地區表現化生萬物的人類始祖形象非常相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誌《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便以《伏羲女媧圖》為插圖。
- 婦好墓的玉貴人背後的Y形體:一直被稱為婦好墓柄形器玉貴人, 此一定義應該正名為鳳尾紋玉跪人. 事實上, 商人自稱為玄鳥之後, 玉貴人背後的所謂柄, 事實上就是玄鳥的尾巴.這個觀點可以從光武禦製銘文硯滴玉鷹的尾巴造型得到佐證.
3.S龍玉珮龍身之間的橫向體: S龍造型玉佩係戰國玉器之特有風格, 龍係飛翔空中穿梭於雲霧間之吉祥物, 從設計之造型上, 為了達到雲之效果, 便在龍身之間, 加上一橫向體.
- 區分雙層玉璧的繩索紋表示地界與天界的界限.
- 玉器背部的矩形紋飾, 微笑符號或圓孔柱表示通天之門.
- 草蓆紋出現在臉上, 表示是神面.
《荀子大略》記載有「 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玉瑗是一種地位高者召見地位低者的信物。
第一篇. 古玉形制(form)
就形制而言, 玉器可以區分為1. 禮器, 2. 實用器, 3. 擺件三大類, 真實的(如蛙, 蟬, 虎, 馬等)或想像的(如龍)生物.
第一章 禮器:
周禮中的“六器”和“六瑞”不同。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聘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玉器,常簡稱為“禮器”或“禮玉”,據《周禮》,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形狀各異。
《周禮.春秋.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六瑞中的第一種是玉璧,玉璧是一種有孔的片狀圓形玉器。《周禮·考工記》載:「璧羨(半徑)度尺,好(孔)三寸,以為度。」《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端平直,末端有一孔。
牙璧: 龍山文化
玉牙璧,清末吳大征所著《古玉圖考》又稱「玉璿璣」,根據大毛說玉資料,它與牙璋一起並稱古代東夷民族的藝術瑰寶。 牙璧最初生產於大汶口文化晚期或龍山文,清末吳大征所著《古玉圖考》又
稱「玉璿璣」,根據大毛說玉資料,它與牙璋一起並稱古代東夷民族的藝術瑰寶。 牙璧最初生產於大汶口文化晚期或龍山文璧,外緣有三個朝同一方向飛翹的牙,間距相等,有的其間雕刻扉棱一樣的小齒。「璿璣」二字,源出《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西漢學者孔安國釋:「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玉璿璣是山東古代獨有的禮器,亦稱牙壁,其幾何形態的造型極具動感,和諧而有韻律。依據這孔子的解釋,玉璿璣乃是一件帝王觀測天象的玉雕的儀器。
故宮博物院藏 (玉三牙璧,商,外徑1外徑15.2釐米, 厚0.6cm
白玉質,玉料週邊有大片糖色,外緣已部分雞骨白化,並有黃褐色沁斑。器身呈扁平圓形,身上有一道平直的切割痕,中間有孔。璧外出三牙,呈旋轉狀,每牙上有四齒。
牙璧從新石器時代出現一直延續至兩周。對於牙璧的用途,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許多學者認為其為《尚書•舜典》裡所說的“在璿璣玉衡,以齊其政”中的璿璣,為古代一種玉質觀測天象的天文儀器,所以長期以來將其定名為玉璿璣;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古代兵器或機械零件;還有學者傾向于其具有某種禮儀性質,非實用器,是一種神器。撰稿人:徐琳
開封市博物館商代玉
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黃河下游以山東為主體的海岱地區,是與中原地區華夏族長期對峙的東夷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地理位置恰好處在史前東北地區紅山文化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兩大原生型玉文化系統之間,出土的玉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受兩大原生型玉文化系統影響的次生性特徵,但臺北故宮博物院商代玉牙璧
海岱地區發現的最早玉器,年代超過
7000年。但玉器工藝的成熟卻始於距今約6300至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玉器,資料零星數量甚少。到中晚期約距今5500至4500年,玉器的數量和種類顯著增加山東泰安大汶口、鄒縣野店、膠縣三裡河、莒縣陵陽河與江蘇新沂花廳等墓葬中,陸續出土了一批頗具特色的玉器。
其中鄒縣野店出土的雙連璧、多連璧、內外緣磨薄的方圓形璧等,形制與紅山文化的同類玉器相似。莒縣陵陽河與新沂花廳出土的玉器,則又跟良渚文化接近,尤其花廳遺址,墓葬的葬式與隨葬陶器,呈現明顯的大汶口文化風格,而琮、璧等玉器,則具有典
新石器時代青玉璿璣
大汶口文化玉器,以其功能可分為禮儀用具和裝飾品。通體扁薄、造型規整的玉鉞,應屬於禮儀用具;環、鐲、墜等,則屬裝飾品。而在裝飾品玉器中,形制最為特別的,恐非牙璧莫屬。這種外緣有三節牙狀突起、突起部分或有或無扉牙狀小齒飾的特殊玉璧,在清末吳大澂的《古玉圖考》中就有輯錄,並被考證為天文用具,即《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的璿璣。然而,考古資料揭示,牙璧很可能是一種佩戴用的裝飾玉器。
商代早期玉璿璣
目前發現的玉牙璧,以遼東半島大連地區的年代最早。大汶口文化晚期,牙璧由遼東傳入山東。膠縣三裡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分別出土了有牙無齒飾與有牙有齒飾的三牙璧各一件。到了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已成為牙璧的主要產地和輸出源。山東五蓮丹土出土的玉牙璧,玉質受沁後呈淺青灰色。中央有大穿孔,外緣琢出三節牙狀突起,其中兩牙外緣中部有扉牙狀小齒飾。最大徑22.5釐米、內徑17.2釐米、厚0.5釐米,是史前牙璧中目前所知形體最大的一件。
山東省五蓮縣博物館藏龍山文化玉璿璣
龍山時代的玉牙璧除了海岱地區之外,還發現於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等黃河中游地區。這些牙璧,顯然是受海岱地區影響的產物,但形制更加複雜和富於變化,除了主流的三牙璧外,變體的四牙璧等其他式樣也為數不少。雖然學者們否認牙璧就是“璿璣”,但古人為什麼要把裝飾用的玉璧製成兒童風車似的怪模樣,牙璧的造型究竟隱藏著怎樣獨特的內涵,至今依然是未解的謎。
開封市博物館商代玉牙璧
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黃河下游以山東為主體的海岱地區,是與中原地區華夏族長期對峙的東夷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地理位置恰好處在史前東北地區紅山文化與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兩大原生型玉文化系統之間,出土的玉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受兩大原生型玉文化系統影響的次生性特徵,但也不乏獨特之處。
臺北故宮博物院商代玉牙璧
海岱地區發現的最早玉器,年代超過7000年。但玉器工藝的成熟卻始於距今約6300至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玉器,資料零星數量甚少。到中晚期約距今5500至4500年,玉器的數量和種類顯著增加山東泰安大汶口、鄒縣野店、膠縣三裡河、莒縣陵陽河與江蘇新沂花廳等墓葬中,陸續出土了一批頗具特色的玉器。
其中鄒縣野店出土的雙連璧、多連璧、內外緣磨薄的方圓形璧等,形制與紅山文化的同類玉器相似。莒縣陵陽河與新沂花廳出土的玉器,則又跟良渚文化接近,尤其花廳遺址,墓葬的葬式與隨葬陶器,呈現明顯的大汶口文化風格,而琮、璧等玉器,則具有典型良渚文化的形制特徵。這種文化的“兩合”現象,是史前文化跨區域交流的直接證據。
新石器時代青玉璿璣
大汶口文化玉器,以其功能可分為禮儀用具和裝飾品。通體扁薄、造型規整的玉鉞,應屬於禮儀用具;環、鐲、墜等,則屬裝飾品。而在裝飾品玉器中,形制最為特別的,恐非牙璧莫屬。這種外緣有三節牙狀突起、突起部分或有或無扉牙狀小齒飾的特殊玉璧,在清末吳大澂的《古玉圖考》中就有輯錄,並被考證為天文用具,即《尚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的璿璣。然而,考古資料揭示,牙璧很可能是一種佩戴用的裝飾玉器。
商代早期玉璿璣
目前發現的玉牙璧,以遼東半島大連地區的年代最早。大汶口文化晚期,牙璧由遼東傳入山東。膠縣三裡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分別出土了有牙無齒飾與有牙有齒飾的三牙璧各一件。到了龍山文化時期,海岱地區已成為牙璧的主要產地和輸出源。山東五蓮丹土出土的玉牙璧,玉質受沁後呈淺青灰色。中央有大穿孔,外緣琢出三節牙狀突起,其中兩牙外緣中部有扉牙狀小齒飾。最大徑22.5釐米、內徑17.2釐米、厚0.5釐米,是史前牙璧中目前所知形體最大的一件。
山東省五蓮縣博物館藏龍山文化玉璿璣
龍山時代的玉牙璧除了海岱地區之外,還發現於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等黃河中游地區。這些牙璧,顯然是受海岱地區影響的產物,但形制更加複雜和富於變化,除了主流的三牙璧外,變體的四牙璧等其他式樣也為數不少。雖然學者們否認牙璧就是“璿璣”,但古人為什麼要把裝飾用的玉璧製成兒童風車似的怪模樣,牙璧的造型究竟隱藏著怎樣獨特的內涵,至今依然是未解的謎。
本文認為牙璧係具有火焰之太陽圖 騰, 古人祭日之用, 或是象徵宇宙星雲的圖騰. 本器黃玉雕琢, 曝露晶面古玉跡 象明顯.
1.1 玉璧
透視呈現法(perspective), 圖錄的向西, 向東表示以靜態表示動態,
齊家文化牙璧
龍山文化牙璧龍山文化玉璿璣的玄機–直徑15cm, 292grams
齊家文化紡錘形璧Qijia Culture spindle-shaped bi L. 8cm, W. 8cm, 120grams
夏代玉戚製作工藝精美, 玉戚從刀柄到刀刃而言,上端窄而厚,下端寬而薄表面呈平穩下降。 中間兩端各有六個齒牙,三個向上三個向下象徵著稻穗或麥穗, 可能是作為宗教祭祀儀式使用的禮器, 祈求五穀豐收, 本玉戚有明顯溶蝕孔古玉跡象。
此玉戚與牙璧係將紋飾作為形制一部分來呈現, 有異於形制上飾紋飾.
漢代以後出現出廓玉璧及鏤空玉璧及玉璧玉璜組合件.
第二種瑞玉是圭,圭是頂部呈尖角的長條形玉片,《說文》說:「剡上為圭,半圭為璋。」《周禮》中說,「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所說的鎮圭的形制,是長而薄的,中央有孔,因為天子為一國最高統治者,他對於臣民百姓有安撫的義務,而鎮字正好有安撫的含義在內,所以《周禮·大伯注》裡說:「鎮,以安四方。」所以將天子所執的圭,定名為「鎮圭」,用來象徵他的權威。有關桓圭、信圭、躬圭的形制,陳大年在《圭的研
虺龍背上飾貝殼紋, 三枚虺龍背形成圓形金錢, 隱喻為後代子孫的財富. 貝殼在古代是財富的一種表現本器有兩件, 一件屬於標準件, 此件是後雕琢的, 理由是設計者想: 要進一步表現宜子孫的內涵, 應該除了以虺龍繁延子孫外, 要讓子孫富有, 就想出了殼紋金錢的紋飾.
古玉的龍紋飾
龍是鱗蟲之長,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生物。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不過大多數人認為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傳說多稱龍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則登天,秋分則潛淵,能呼風喚雨。茲將各種龍分述如下:
虺龍(huǐ):《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虺是龍的幼年期。虯龍(qiú):古代傳說中將沒有角的幼龍稱為虯龍。《說文解字》中說:”無角曰虯,有角曰龍”。螭(chī):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又叫蟠螭。是一種通體黃色而且沒有角的類龍生物,北方謂之為地螻。蛟龍: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墨客揮犀》卷三說:”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應龍:又作黃龍。背生雙翼的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據說當年軒轅帝的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斬殺蚩尤、誇父。火龍:傳說中全身被紅色的火焰包圍的龍。《清史稿》載: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在《太平禦覽》中,稱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行龍:傳說鯉魚化蛟,蛟又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青龍:在二十八星宿方位中,龍表示東方,屬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蜃龍:蜃龍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宜子孫璧出廓部分的龍圖騰與璧的虺龍不同
古玉龍紋玉器的演變
龍紋,一個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社會圖騰的精神所在,龍的誕生歷史悠久,最早直追文化期,可以說龍文化與中華文化是分不開的
遼寧博物館收藏的紅山時期的玉豬龍文化,距今6500-5000年之間,屬於龍紋的誕生時代,龍是一種想像的產物,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比如魚紋,豬紋,龜,蛇,漁獵時代的原始先民們尊重自己的食物,深信這些都是上天所賜,和現代人把食物當作家畜認知和理念是不同的,古人認為吃的動物也是有靈魂的,被吃是上天的一種賜予,也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求來年上天能夠繼續賜予,以其物為旗幟圖騰,以敬天,以庇護宗族部落)
在紅山時期,人們相信,豬便是上天龍幻化而來的,龍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庇護著部落,龍大概便是豬的樣子,豬是龍的子孫,即使在今時今日,在東北一帶,豬,他的別稱依然叫地龍,玉豬龍,便是紅山時期先民對於龍的一種幻想產物.
主體工藝部分為單陰刻線,線切輪廓推磨,以及推磨起陽,桯具打孔等,這些工痕是如何形成以及原因對於這件玉豬龍的工痕解讀是可以做到自鑒的。
而龍紋也在不斷的演變,時間來到4500年前的良渚時期,受各個部落統一的不斷兼併與融合,圖騰文化也在不斷的融合與演變,相較於6500年前紅山時期豬面文化的玉豬龍,4500年前的豬龍形象,演變出了龍腳,鬃耳也向鹿角的形象在過渡演變,打孔工藝,文化與工藝同步,文化是靈魂載體,而工藝是創造了這個靈魂,鑒賞與審美
(良渚文化中晚期,玉龍鐲)
良渚文化,發展到4000年前的時候,龍的形象逐步由豬面向虎面進行演變演變出了具有基本的後世龍的形態,卷唇,龍角居中,下顎,已逐步形成,龍的正面形象已經脫離了豬的溫和,開始向威嚴進軍,這也說明部落征伐統一之間,殺氣日盛,玉豬龍也開始由單純的向天祭祀開始向神權集中進行過渡,由器物可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這是屬於向上的文化的一部分,那麼向下便是工痕,如上圖所見,孔壁光滑筆直,這是具有非常明顯的套管工藝,龍紋由單線陰刻與雙陰線擠假陽組成,集合推磨浮雕,美輪美奐。
(淩家灘時晚期)
進入良渚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龍的雛形關鍵部位已經演變具備,衍生出了龍脊樑(單陰刻線工藝),龍角居中向腦後延伸,上下額逐漸明顯,眼睛囧囧有神,這個時代便是部落大團結時代,也是歷史上俗稱的夏王朝時期,夏在位約500年左右。
(商代玉龍)
當歷史的車輪,走到3000年前的時候,商代取代了夏王朝而立國,從此公天下成為了家天下,商人嗜武,如上圖所見,商代玉龍早期的演變,依然遵循著良渚晚期那個階段的風格,紋飾逐漸豐富,脊樑逐漸更加明朗,到這個時候,龍的形象也基本成型,雙陰擠陽工痕的運用使玉器更加精美。
(商代玉龍)
商代向西周春秋戰漢龍紋的演變,以及龍的紋飾的誕生與演變
(商代婦好墓出土玉龍紋)
商代龍紋
上一期文章的末端,我們講到商代龍紋這裡(如上圖),如圖我們所見,龍文紋演變至商代,已經具備了龍的基本形態的身體各個重要部位,商代的龍較為威猛,闊嘴,這和商代崇尚武力的社會風氣是密切相關的,那麼商代崇武,進入西周崇文,龍紋又會有哪些變化呢,通過館藏實物,與諸位玉友一步一步見證。
(西周早期長安縣出土玉龍)
臣字眼,這也是商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眼睛,耳朵基本上已經具備了角的形態,鼻角上揚溫潤,不再具有商代上顎向下的兇狠,下顎逐漸脫離上顎,形成了分明的上下額形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漸變過程,背部的菱角也不再那麼尖銳,呈現一種溫和的形態,身體紋飾,曲線溫和,主體紋飾以雙陰擠陽工痕製作而成,與商代菱角分明冷峻的幾何形態存在明顯差異,商代崇武,西周崇文,在古玉上便可見當時兩個朝代之間社會風氣的不同。
(商周時期工痕專輯)
西周中期玉龍
時間來到西周中早期時間,龍紋的演變已經基本成熟,如上圖所見,龍鼻上揚,下顎彎曲,背後菱角慢慢磨平消失更顯溫潤,商代冷峻的幾何紋,到了中期已經基本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溫和的一面坡側砣工藝特徵,關於砣工痕跡,龍紋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一種形態上的變化,而龍的身體紋飾以及製作方法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區分商代與西周龍紋不光是形態上,還在於工痕的不同,如上圖(商周時期工痕專輯)
(西周中期玉龍)
見上圖,進入西周中期,龍越加的溫潤活潑,這也是西周重仁孝禮的社會風氣是分不開的,雖然多了一根舌頭,但是我們從上卷的鼻子,後揚的鬃毛角,更加具有紋飾立體感的臣字眼,向下的下顎,以及主體紋飾的一面坡工痕
西周(中晚期)玉龍
龍的鼻子,眼睛,鬢角,上下額,口中吐出的舌頭,主體的紋飾工痕依然以側砣一面坡為主體工痕。
(紋飾一分為二)
春秋戰漢的龍紋虛幻的表現形式,兩條主龍相互咬合,紋飾,尺寸,絲毫不差,對於禮的尊重講究到了極致。
(兩條小的C龍)
一枚方寸之間的西周晚期龍紋佩,主體紋飾由兩條主龍,兩條小的C龍纏繞對照製作而成,整體玉飾面不多一絲紋飾也不少一絲,進入春秋戰國以後,龍的形態將由這些虛幻的穀紋或雲紋組成
山西出土西周皇帝馭龍
西周中晚期一面坡龍鳳紋組合玉飾
(西周,易經文化融合於壁)
西周時期的玉器,皇帝禦龍,龍鳳交接,龍鳳合體翱翔天際
本系璧凸面雙面一體雕琢, 淺浮雕蟠螭紋是唯一的圖騰, 系璧雙面為單一蟠螭所盤踞, 線條蜿蜒優美, 刀工具商周風格, 整體鈣化是主要的古玉跡象.
商代玉虎圖騰: Motifs identified: motifs characterizing the Shang Dynasty including big eyes, mushroom-style ears which inherited the style of the pillar on the edge of the wine cup, bared wire weapons, and shields weapons.
究》一文中提到:「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這些圭,上朝的時候要用手捧著,在平時,要好好保存。據《周禮》記載,天子以及公、侯、伯爵們所持的信物都是圭,而子、男爵所執的信物卻是谷璧和蒲璧。《周禮·大宗伯》說:「谷所以養人,蒲為蓆以安人,二玉蓋以穀為飾,或以蒲為琢飾。」民以食為天,百姓以食糧為生,所以在璧上琢以穀粒為紋飾。
第三種瑞玉是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五種。《周禮·考工記玉人》中說:「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牙璋的用途與後世的虎符相同,政府有命給駐外的軍官,派去傳令的人,就拿一個牙璋去,以為憑信。
第四種瑞玉為琮。《說文》:「琮,瑞玉,大八寸,似車。」漢儒注釋或以為鈍角八方,或以為直角正四方。琮的形狀是方柱體,當中是上下相通的圓筒子。祭地用琮,古人在祭祀天地時,都要「必像其形。」地是方的,所以以琮來代表。
第五種瑞玉是璜。《周禮·大宗伯》中說:「半璧曰璜。」佩璜始於新石器時代,一端或是兩端各有一小孔。商代的玉璜大多數是由玉璧、環之類改制而成的,一般是璧的三分之一。璜的最初用途是佩飾,但到了周代,它就變成了祭祀北方之器了。
第六種瑞玉是琥。據文獻記載琥是以白虎的身份,用以禮西方;以虎符的身份,用以發兵。但從目前出土發掘情況來看,尚未見到琥的實物。商代婦好墓出土圓雕和浮雕的玉虎各四件,都有孔,應稱為虎形玉佩,它們應屬於裝飾品類,並不作為發兵或禱旱之用,也不是儀禮中使用的瑞玉。夏鼐先生認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可稱為玉虎。綜上所述, 可以推論儒家以玉石的物理特性來表彰君子的高尚行為特質,以不同形制玉器來規範天地君親師之間的關係。The jade tiger plaques in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are carved with symmetrical motifs on both sides of the jade tiger plaques while those of the Han Dynasty are carved with different motifs on each side. In terms of artistic design, the jade tiger plaques of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are a two-dimensional presentation while the Han Dynasty jade tiger plaques are a three-dimensional presentation.
- 實用器:
2.1 玉鼎本器白玉雕琢, 形制為玉鼎, 雙耳及三足以青銅為之; 雙耳呈向內反勾形, 三足上寬下尖. 玉鼎分為兩層, 兩層之間圍以銅框. 上層呈圓桶形, 上寬下窄, 表面紋飾分為兩層, 上層較窄飾淺浮雕鳳鳥, 下層飾淺浮雕神面紋.鼎部下層呈三瓣瓜形, 表面紋飾為商代風格鳳鳥紋, 補白處飾方形勾聯紋.
本器白玉雕琢, 玉鵝昂首直立, 雙眼呈圓形, 頭頂飾弓形冠, 背上有一圓形蓋, 肚子中空可盛酒, 雙翼鑲銅, 雙腳及趾以銅為之, 全身飾商代風格之陽紋如意雲紋, 本器為商代大型玉器之典範.
2.2 玉鏡
玉鏡宸居-相互映輝的兩枚東漢玉鏡
《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玉鏡更是中華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玉鏡指玉磨成的鏡子, 唐 白居易 《遊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六楹排玉鏡,四座敷金鈿。 」玉鏡又比喻明月。 唐 張子容 《璧池望秋月》詩:「滿輪沉玉鏡,半魄落銀鉤。本文試從圖騰及紋飾的角度比較兩枚東漢玉鏡。
- 東漢四靈獸玉鏡對,直徑 14公分及 13公分. 本器白玉雕琢,背面雕青龍,白虎, 朱雀, 玄武四靈獸淺浮雕, 中央有雙向鑽孔之半圓鈕,
吉祥之物, 神面尤其是象徵萬物主宰。本器青玉雕琢,玉鏡造形,背面光滑,正面以淺浮雕技法為之,正中心飾祭司,身長羽毛,當可飛天, 服裝飾魚鱗, 應可潛水,玉鏡外圈左右飾龍鳳紋, 下方飾如意紋說構成的神面, 本器構圖疏密有致, 刀工精美流暢, 鈣化古玉跡象明顯。
- 東漢龍鳳祭司紋玉鏡, 直徑8公分. 龍鳳係至為吉祥之物, 神面尤其是象徵萬物主宰。本器青玉雕琢,玉鏡造形,背面光滑,正面以淺浮雕技法為之,正中心飾祭司,身長羽毛,當可飛天, 服裝飾魚鱗, 應可潛水,玉鏡外圈左右飾龍鳳紋, 下方飾如意紋說構成的神面, 本器構圖疏密有致, 刀工精美流暢, 鈣化古玉跡象明顯。
2.3 玉帶扣
玉帶扣最早見於良渚文化, 從良渚文化玉琮上的鳳冠來看, 良渚文化已使用玉帶扣是十分合理的.
明代雙螭紋玉帶釦, L.11.5cm, W.6cm
本器青玉雕琢, 形制為橢圓形玉帶扣, 分環部及扣部, 正面飾雙螭紋, 背面光滑, 古玉跡象為朱砂沁及擴散暈沁色.
2.4文房四寶
筆架
筆架又稱筆格, 宋周密《 雲煙過眼錄 》:“古玉筆格 ”,及浙江衢州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墓葬出土有青玉筆格分析,至少在宋代玉已經用來加工筆格了。明代玉筆架極為普遍,有青玉、白玉等。 以山峰形居多,峰為柱狀,在註重實用性的同時,更追求觀賞性。
明代神面鳳鳥筆架,Ming Dynasty Jade Brush Holder, L.9cm, H.6.3cm
文鎮
Qing Dynasty Jadeite Plaque, H.6.7cm, W.5cm, T.1.2cm
本器翠玉雕琢, 雙面滿雕, 減地浮雕技法, 四壁陰刻飾花卉. 本器一面飾飛龍戲珠, 一面飾福(蝙蝠)祿(鹿)壽(靈芝)謝及駿馬, 寓意馬到成功.
2.5 玉印
印表彰所有者的身份與地位, 玉印的形制或方或圓或橢圓
秦辟邪玉跪人紋橢圓座陽刻篆文皇后之印The First Seal of Empres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秦辟邪玉跪人紋橢圓座陽刻篆文皇后之印, 高.5cm, 長6cm, 寬2cm,165g。本器青白玉雕琢, 印鈕為辟邪獸, 體形雄偉, 象徵皇帝至尊, 背上跪伏者嬌小象徵皇后之玉女, 楚楚憐人。印座呈橢圓形, 印文為陽刻秦代小篆皇后之印。古玉之跡像如石灰沁, 冰裂紋,擴散暈沁色一一具備。刀工細膩工整, 線條流暢, 此皇后之印是已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后之印, 堪稱國寶中的國寶。
唐代龍紋彩繪陽文皇帝之印玉印, 唐代龍紋彩繪陽文皇帝之印玉印, H. 12 cm, W.10cm, D, 7cm, 1300 g。 唐代是我國彩繪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彩繪的繪製技藝已經非常成熟。它以豐富的色彩、華麗的圖案為人們創造出完美的視覺效果,尤其是唐代創造的五彩間金裝,使彩繪作品更顯絢麗多彩金碧輝煌。
2.6 玉斧
紅山文化鷹頭斧,Hongshan Culture Jade Ax, W.27cm, 1084grams
新石器時期,石斧曾被作為一種實用的殺人武器,後以玉製成,便演化為氏族酋長或部落聯盟首領執掌的王權象徵物。斧與虎同音, 通常在斧柄上飾龍鳳等吉祥物
本器白玉雕琢,由 一扣一環組成, 呈方形
本器稱玉樽或稱玉壼, 灰白玉雕琢, 頸部與腹部比例約二比三, 頸部較細, 紋飾區分為五部分; 依次為高低起伏蔓藤紋淺浮雕, 圓圈淺浮雕, 山形淺浮雕, 菱形淺浮雕,壼腹較為寬闊, 紋飾可區分為四部分;依次為抽象化神面淺浮雕, 銅錢形鍊,多重幾何紋淺浮雕等. 壼頸與壼腹接觸處左右各有一穿孔執耳.此玉壼可能是乘酒器,與商代多種青銅酒器代表了商代祭祀與戎的文化
三星堆文化淨水器祭司
經常停於樹上高處, 飲露水為生, 其清高的生活習性令人嚮往, 玉蟬的形制, 常見於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周各朝, 本器戰國玉蟬, 材質為岫岩玉, 硬度較軟, 受刀. 背面頭部飾鳳鳥淺浮雕, 蟬翼飾螭龍淺浮雕. 此玉蟬反映人性的矛盾, 一來嚮往蟬的清高, 一來又忘不了龍鳳所象徵的富貴, 這就是古玉對我們人生態度的提醒嗎?
紅山, 良渚, 西周, 戰國玉蟬文飾比較: 紅山玉蟬表現蟬的外在形象, 突眼, 蟬翼, 尾部上翹, 良渚玉蟬除了表現蟬的外在形象外, 頸部有一條以雲氣迴旋紋與交叉平行陰線組成的紋飾, 蟬翼則以壓地技法雕成的60度圓角曲線表示, 蟬翼尾部則呈現鋸齒狀.玉蟬背面中間為良渚文化典型神面紋. 紅山文化的玉蟬古樸粗獷, 良渚文化的玉蟬簡潔而飾有神面.本器西周玉蟬既簡單又寫實, 雙眼突出, 線條以斜刀法雕琢. 雙面對稱, 本器戰國玉蟬, 材質為岫岩玉, 硬度較軟, 受刀. 背面頭部飾鳳鳥淺浮雕, 蟬翼飾螭龍淺浮雕. 此玉蟬反映人性的矛盾, 一來嚮往蟬的清高, 一來又忘不了龍鳳所象徵的富貴, 這就是古玉對我們人生態度的提醒嗎?
明代山水紋白玉水洗
十二生肖
文鎮 文鎮又稱紙鎮,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鎮,博壓。」即大面積地壓住。古人席地而坐之時,在座席四角放置或石或銅的席鎮,壓住席角以免移動。「楚辭.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古代在輕薄載體上書寫時,為避免風動、擾人行墨,常以紙鎮博壓。東漢蔡倫紙張問世後,鎮紙更是流行。其次,古人習字之初,必臨摹碑帖。臨者,依照原帖書寫;摹者,將紙覆於原帖之上摹寫。古時紙張粗糙不透,人們需將紙張緊覆,才能看清帖上筆順,鎮紙的作用便愈發重要。文鎮可稱為古代文人書房中筆墨紙硯四寶之外的第五寶。
從古玉形制功能言,古中的單節玉琮,或各種臥姿動物擺件,都有可能作為文鎮之用。 本器羊脂白玉雕琢, 形制為文鎮,文飾輪廓及銘文均以黑彩為之。圓形紙鎮上端蟠龍龍身環繞盤旋於龍身四周, 身軀劇烈扭動, 龍首昂舉,張口露齒, 氣勢威猛雄奇。 然而整體造型為圓弧狀,外緣平滑,易於手掌抓取。象徵天下蒼生之一切, 都在帝王掌握之中。 文鎮底部呈圓形施以陽線雕刻篆體”光武禦製”銘文,
孔君玉平兄正文定
權杖
三星堆文化 淨水器祭司
春秋以後中大型玉璧大都區分為內外兩區, 外區代表天界, 內區代表地界, 天界大多飾神面龍鳳紋, 內區內區飾穀紋, 外區特別飾天門符號, 表示經由天門地界眾生可以進入天界, 此外, 各種宗教思想大都認為地界眾生有各種苦, 唯有進入天界(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 其他宗教的天堂)才能離古得樂.行善要及時, 天國的大門並非永遠敞開的. 大玉璧已經苦口婆心地告訴世人.(盤玉及生坑開窗以主要紋飾漸近為之)龍的眼睛以三D技術呈現,祇出現在天門開的雙龍, 而且祇有一邊有, 現在可以更明確猜想西王母的話了: 每年春季, 春回大地, 向西誠心念我, 即可升天矣!從藝術的角度分析圖騰.大璧正面的周穆王訪西王母場景, 之發達.圭,為中國古代用來祭祀之玉器、瑞器、禮器,為官位最高者所執。在玉器中,主祭東方。皇帝的圭稱為鎮圭.
白馬佔了玉璧四分之一的範圍, 強調此白馬之重要性,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白馬寺.白馬帶回來的經典是四十二章經, 其中第四章的內容就是的璧背面闡述的業力.玉器圖騰大小佔玉器比例有助於瞭解主題. 白馬身上飾如意吉祥紋彰顯馱佛經東來的善業功德.白馬為此璧主要圖騰. 白馬身上飾如意吉祥紋彰顯馱佛經東來的善業功德.白馬為此璧主要圖騰.只有白馬身上有裝飾紋.底子的平坦達到完美無暇的境界. 雕琢呈現手法包括穿雲龍.馬車馳騁的表現有三: 地上塵沙飛揚, 脫殭, 穆王衣裳隨風飄揚.周穆王雙手緊抱, 衣裳飄盪表示馬車飛馳
表面上, 大璧正面的周穆王訪西王母場景, 表面上周穆王尋求升天之道, 內涵是描繪人的一生, 有順境(雲鶴,狗,猴帶路),逆境(路上的猛獸), 逆境要克服(騎士射箭).山海經有獸身人首怪獸, 此為獸首人身是否與山海經相呼應《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 夏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圖騰,(右圖)裝了義肢(右腿)的神獸,由此證明東漢醫術外區特別飾天門符號, 表示經由天門地界眾生可以進入天界, 此外, 各種宗教思想大都認為地界眾生有各種苦, 唯有進入天界(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 其他宗教的天堂)才能離古得樂.行善要及時, 天國的大門並非永遠敞開的. 大玉璧已經苦口婆心地告訴世人.(盤玉及生坑開窗以主要紋飾漸近為之)龍的眼睛以三D技術呈現,祇出現在天門開的雙龍, 而且祇有一邊有, 現在可以更明確猜想西王母的話了: 每年春季, 春回大地, 向西誠心念我, 即可升天矣!從藝術的角度分析圖騰. 本器雙面雕琢, 一面飾周穆王西訪西王母場景. 周穆王西遊在《春秋左氏傳》、《竹書紀年》、《史記》中均有記載。白馬佔了玉璧四分之一的範圍, 強調此白馬之重要性, 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白馬寺.白馬帶回來的經典是四十二章經, 其中第四章的內容就是的璧背面闡述的業力.玉器圖騰大小佔玉器比例有助於瞭解主題. 白馬身上飾如意吉祥紋彰顯馱佛經東來的善業功德.底子的平坦達到完美無暇的境界. 《穆天子傳》講述的是西周鼎盛時期的穆王,以擅長製造的造父為車夫,以諸侯進獻的八駿神馬(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為禦駕,西征遨遊極西之地的事情。按照文中所敘,周穆王穿天山,登昆侖,見到了西王母,在瑤池受到了盛情款待,舉觴歌詩,流連忘返。來回行程 3.5 萬裡,歷時 543 日。偃師是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時候,曾經在遙遠的異域遇見的奇人。
偃師是古代傳奇中最神奇的機械工程師,他曾獻給周穆王一個比起現代機械人 還要出色的偶人。
- 擺件: 真實及虛擬生物:
3.1 真實生物:
虎, 馬..
Warring States Jade Tiger, L. 30.5cm, H. 8cm, 戰國玉虎
易經乾掛九五曰: 風從虎。古人心目中,虎令人無比畏懼。用玉雕琢的玉虎具有神力,玉虎被視為避邪的瑞獸或通天的神獸。本器白玉雕琢, 玉虎呈撲匍匐狀, 耳朵呈蘑菇形, 眼睛為臣字形, 四腿上方飾捲曲形多種層次淺浮雕, 背上及腹部兩側雕琢通天之門, 紋尾部為雙陰線水波紋. 增生晶體, 溶蝕孔及差異風化跡象明顯.商代婦好墓中出土八件玉虎,造型工藝繁簡不一,但都刻意表現虎的威猛。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商代青玉玉虎,長5.3、寬1.4釐米。白虎起源於中國上古對於的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四象之一、天之四靈之一,道教將其稱為「監兵」,在不同的道經中有「帝君」、「聖將」、「神將」和「捕鬼將」等稱呼。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的總稱。
最早象徵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於四象為少陰,在五行則為金,是主西方、秋季的神靈,漢代之後五行又與「三綱五常」中的五常相聯繫,成為了「仁義禮智信」中信的象徵。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戰神,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但也是部分迷信中的凶神。
漢時有白虎祠,未央四祠之一,浙江會稽等地有在正月十四祭祀白虎神的舊俗。
而根據考證,對白虎的崇拜曾出現於古羌戎族,時至今日,中國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稱白虎是其祖先,認為被叫做「利巴」、「白帝天王」的白虎星君下凡生七男七女,究其源頭當是星宿神話在楚國對虎崇拜下的流變。
3.2 虛擬生物:
龍鳳
中國自從夏朝開始,自稱為龍的傳人。本文擬從 龍的形象及龍的功能加以探討龍圖騰的呈現藝術及其在中華玉文化的內涵。1.龍的形象: (1)從象形文字分析: 許慎《說文解字》雲:「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以此類推,我們有理由相信甲骨文的龍字,像閃電的形狀。閃電之後大都雷雨交加,因而五穀豐收。因此,以龍圖騰器物作為向天祈雨的器物,便形成戰國以來各種形態紋飾多為穀紋的龍形珮。(2)從龍形象進化分析: 夏朝自稱是龍的傳人,而夏朝的主要圖騰之一為青蛙,青蛙在水邊產卵,這些青蛙卵經過四或五天形成蝌蚪。從夏朝玉瑗上的蝌蚪紋飾推論,蝌蚪可能是龍最原始的形象。2. 龍的吉祥特質:龍既然能帶來雨水,便能五穀豐收,人們自然視龍為吉祥物,為了兼顧陰陽男女,進而創造出鳳鳥,春秋玉璧以無限的創造力,將鳳鳥與龍的形象合為一體,以鳳鳥作為龍的組合件。3. 龍的皇帝象徵: 以龍爪的數目作為各朝代皇帝的代表,例如唐代以三爪龍為最尊貴,清代以五爪龍為最尊貴。
- 二. 紋飾(motif)
草蓆紋, 如意雲紋, 繩索紋, 芭蕉紋, 荊棘紋….
特殊紋飾( 天門 ) 古玉密碼: 1. 矩的紋飾, 婦好墓的玉貴人背後的Y形體 玉器
背部的矩形紋飾, 微笑符號或圓孔柱表示通天之門
草蓆紋出現在臉上, 表示是神面.
《山海經》諸如人和野獸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遠古各地的圖騰神。 夏族的圖騰是熊
或魚,商族的圖騰是玄鳥,周族的圖騰則有龍、鳥、龜、犬、虎諸說
- 三. 隱喻法( metopher)
白馬璧的脫殭白馬, 地上的沙塵紋飾, 穆王雙手緊抱, 衣裳飄揚, 表示馬車的飛馳, 如意雲紋表示善業, 荊棘表示惡業, 紅山文化玉器除了呈現形制外, 還借助於動物的特質來表現某些如速度相關的特質. 例如紅山文化以髮箍作為方便靈魂通往天界的媒介, 以馬呈現速度的快速, 再以馬前足向後彎曲表示馬呈奔馳的狀態, 馬首與馬前
Are the Hongshan Culture jade carvers impressionists?
玉鏡
玉牌
- 四. 透視法( perspective)
馬車西行方向, 如果馬車朝東, 可能表示回程, 紋飾大小比例表示重要性
透過圖騰學可以還原古玉的存在, 形制, 尺寸, 與紋飾.
和氏璧:
和氏璧之謎
和氏璧之謎,是中國歷史文化之謎中最富魅力、最具影響力、最讓人回味和思索的謎團,史書中肯定了“和氏璧”的存在。和氏璧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同。王春雲說:“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和氏璧的記載最靠譜,因而對學 術研究來說價值最大,比如《晏子春秋》、《墨子》、《楚辭》、《戰國策》、《上秦昭王書》、《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諫逐客書》等都有關於和氏璧的論述,其中特別是戰國時期韓非所著《韓非子·和氏》首次詳細記載了‘和璧三獻’,堪稱經典文獻。
根據《韓非子》記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說文解字注』(理)治玉也。戰國策。鄭人謂玉之未理者爲璞。是理爲剖析也。玉雖至堅。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難。理其璞而得寶, 就是將玉璞琢成玉璧, 此玉璧被稱為和氏之璧.
本文企圖從文獻記載就年代, 形制, 玉質, 紋飾, 尺寸, 玉文化等多方考證, 期盼和氏璧能重見天日.
https://exoticjades.com/2018/01/21/https-wp-me-p73q7x-5lg/
古玉中往往有些特殊的結構或紋飾, 這些特殊的結構或紋飾提供了一些密碼, 讓我們 可以還原玉器的意義及時代背景. 本文試圖從三個例子加以說明:.
- 矩的紋飾:玉器出現矩的紋飾 可以有兩種猜想, 一是這是戰國時期工匠團體的徽章, 二是秦代的圖騰, 秦國統一後, 統一文字, 車同軌, 一切制度力求統一完備, 制玉工匠均經過認證, 以矩作為認證符號, 類似現在的正字標記.
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圖》作於唐(西元618~907年)用絹本設色而成的,縱長220釐米,橫長116.5釐米。出於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女媧執規象徵天,
伏羲執矩象徵地。1953年,科學家發現,生物的一種基本遺傳物體――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這一化生萬物的基本遺傳物質的結構――一種雙螺旋線的結構形式,竟然與吐魯番地區表現化生萬物的人類始祖形象非常相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誌《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便以《伏羲女媧圖》為插圖。
- 婦好墓的玉貴人背後的Y形體:一直被稱為婦好墓柄形器玉貴人, 此一定義應該正名為鳳尾紋玉跪人. 事實上, 商人自稱為玄鳥之後, 玉貴人背後的所謂柄, 事實上就是玄鳥的尾巴.這個觀點可以從光武禦製銘文硯滴玉鷹的尾巴造型得到佐證.
3.S龍玉珮龍身之間的橫向體: S龍造型玉佩係戰國玉器之特有風格, 龍係飛翔空中穿梭於雲霧間之吉祥物, 從設計之造型上, 為了達到雲之效果, 便在龍身之間, 加上一橫向體.
- 區分雙層玉璧的繩索紋表示地界與天界的界限.
- 玉器背部的矩形紋飾, 微笑符號或圓孔柱表示通天之門.
- 草蓆紋出現在臉上, 表示是神面.
玉磬
商代玉磬, H. 15cm, W. 8.5cm, 375grams。Shang Dynasty Jade Musical Slab
本器係以和田水料白玉雕成,頂端為長方形的柄,中間有一細長的孔,以便玉磬之懸掛或佩帶,本器的雕工為陽線淺浮商代玉磬意象, 將圓弧形商代銅罄扁平呈現,柄面有六組直角形的戰戈折線。 上面兩個區間組成以戰戈圍住的神面紋,下麵兩個區間為以戰戈圍繞的吉祥雲紋。 連接祥雲紋的是八個三角形的鋸齒紋表示商朝的國境警戒森嚴
There are some special motifs or carvings in antique jades. These motifs or carvings usually provide us clue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evidence of jades of particular periods. Here we try to elaborate on this from three particular jades.
(1) The square ruler motif: There are two conjectures to this. The first is that it is a symbol of the jade carvers of the Warring States, or the Chin State (771 BC-221 BC). The second conjecture is that this is the symbol of the Chin Dynasty.(221 BC-207BC) . After the Chin Dynasty unified the whole nation, it established all the systems such as characters, th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worker’s organization. All workers may be managed by a certain certification system. The symbol of the square ruler may a symbol of certification.
(2) The handle attached to the back of the Shang Dynasty knelling person: Commonly recognized as the handle which is annexed on the back of a kneeling person should be the phoenix tail. According to the Shang Dynasty people’s belief, they are the ancestor of the phoenix. Therefore, we have reason to redefine the handle of the Shang Dynasty kneeling person as the Shang Dynasty Phoenix tail kneeling person.
(3)The horizontal bar at the center of the S- dragon body: This kind of jade plaque has been called the S-dragon for a long time. The unique element of this kind of jade form is the horizontal bar at the center of the dragon’s body.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is particular horizontal bar in fact represents the cloud in the sky to further imply that the dragon is flying in the sky and flying through the cloud. (Lower left image shows the typical presentation of flying through a cloud dragon.)
(4). The rope motif separating the layers on the bi-disk implies the boundary between earth and heaven.
(5) The rectangular pattern on the back of the jade or the round hole column represents the gate of heaven.
(6). The net motif on the face means it is God.
龍圖騰的起源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演進, The Origin of Dragon Motif
河南濮陽西水坡貝殼龍虎擺塑 距今6500年
焦墩鵝卵石擺龍 距今6000年
https://exoticjades.com/2018/03/11/https-wp-me-p73q7x-5rw/
儒釋道元素不但詮釋了中華玉文化, 更豐富了中華玉文化, 本文試圖以不太嚴謹的方式, 野人獻曝。《孔子家語問玉第三十六》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瑉,何也?為玉之寡而瑉之多歟?」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詘然樂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珪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 也。」周禮中的“六器”和“六瑞”不同。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聘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玉器,常簡稱為“禮器”或“禮玉”,據《周禮》,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形狀各異。
《周禮.春秋.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六瑞中的第一種是玉璧,玉璧是一種有孔的片狀圓形玉器。《周禮·考工記》載:「璧羨(半徑)度尺,好(孔)三寸,以為度。」《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璦,肉好若一謂之環。」端平直,末端有一孔。第二種瑞玉是圭,圭是頂部呈尖角的長條形玉片,《說文》說:「剡上為圭,半圭為璋。」《周禮》中說,「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所說的鎮圭的形制,是長而薄的,中央有孔,因為天子為一國最高統治者,他對於臣民百姓有安撫的義務,而鎮字正好有安撫的含義在內,所以《周禮·大伯注》裡說:「鎮,以安四方。」所以將天子所執的圭,定名為「鎮圭」,用來象徵他的權威。有關桓圭、信圭、躬圭的形制,陳大年在《圭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這些圭,上朝的時候要用手捧著,在平時,要好好保存。據《周禮》記載,天子以及公、侯、伯爵們所持的信物都是圭,而子、男爵所執的信物卻是谷璧和蒲璧。《周禮·大宗伯》說:「谷所以養人,蒲為蓆以安人,二玉蓋以穀為飾,或以蒲為琢飾。」民以食為天,百姓以食糧為生,所以在璧上琢以穀粒為紋飾。
第三種瑞玉是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五種。《周禮·考工記玉人》中說:「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牙璋的用途與後世的虎符相同,政府有命給駐外的軍官,派去傳令的人,就拿一個牙璋去,以為憑信。
第四種瑞玉為琮。《說文》:「琮,瑞玉,大八寸,似車。」漢儒注釋或以為鈍角八方,或以為直角正四方。琮的形狀是方柱體,當中是上下相通的圓筒子。祭地用琮,古人在祭祀天地時,都要「必像其形。」地是方的,所以以琮來代表。
第五種瑞玉是璜。《周禮·大宗伯》中說:「半璧曰璜。」佩璜始於新石器時代,一端或是兩端各有一小孔。商代的玉璜大多數是由玉璧、環之類改制而成的,一般是璧的三分之一。璜的最初用途是佩飾,但到了周代,它就變成了祭祀北方之器了。
第六種瑞玉是琥。據文獻記載琥是以白虎的身份,用以禮西方;以虎符的身份,用以發兵。但從目前出土發掘情況來看,尚未見到琥的實物。商代婦好墓出土圓雕和浮雕的玉虎各四件,都有孔,應稱為虎形玉佩,它們應屬於裝飾品類,並不作為發兵或禱旱之用,也不是儀禮中使用的瑞玉。夏鼐先生認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可稱為玉虎。綜上所述, 可以推論儒家以玉石的物理特性來表彰君子的高尚行為特質,以不同形制玉器來規範天地君親師之間的關係。
道教祭四方及中央的祭器分別:東方甲乙木,木色青。神是蒼龍,帝為青帝。玉器中的圭像龍身,所以祭品為青圭;南 方丙丁火,火色赤,神為朱雀,帝是炎帝,玉器中的璋,上部像鳥首,所以祭品用赤璋;西方庚辛金,金色白,神為白虎,帝是白帝,玉器中沒有像虎的玉器,只好用白玉作成虎形或虎首,作為祭品,名為白琥;北方壬癸水,水色玄,神為玄武,帝是黑帝,玄武神是龜形,龜背如璜,所以用玄璜祭北方,玄即是黑,中央戊己土,土色黃,祭中央,也就是祭地,祭祀禮器為黃琮。其它祭祀用的如:祀雨用瓏;祈日月星辰用圭璧;祀山用璋。道家認為萬物皆有靈性, 凡是祭祀某一神,便規定一種玉器。始於戰國, 盛行於漢代的飛天神獸, 或稱辟邪, 貏貅便是道家神仙思想的產物.
佛教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為六波羅密(持戒, 佈施,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佛教自從東漢傳入中國後, 玉器佛像盛行, 除了密宗的六臂準提佛母外, 釋迦牟呢佛, 羅漢, 飛天等十分常見, 觀世音菩薩尤為普遍, 送子觀音, 寶瓶觀音, 如意觀音,不論立 姿或坐姿, 其大慈大悲的形象無不攝服人心. 佛教文化內涵,包括造型與紋飾,它們豐富多彩,成為唐代玉器的重要文化特色, 代表佛教的蓮花紋, 更是眾多形制玉器的主要紋飾. 蓮花在佛教中代表純潔, 尤其是蓮花被認為出於污泥而不染, 佛教在漢代由印度傳入中國, 在漢代以後的玉器, 蓮花便是重要
的紋飾.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焉。」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not only serve as main theme of many Chinese jades but also enrich the forms and motifs for the Chinese jade culture. Generally speaking, Confucianism has embodying the esteemed characters of a gentlemen from the physical nature of jade as a medium for jade artifact and exploits various jade form to se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en and between men and nature. Buddhism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since the Han Dynasty. Jade Buddhas in the jade forms became popular since then. The six Pāramitā or perfection( giving, ethics, patience, effort, concentration, wisdom) is the core Buddhist doctrine. Since lotus is regarded purity in Buddhism which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motif of lotus blossom is presented on the many kinds of jade forms. As far as the Taoism is concerned, many auspicious mysterious animals such dragon, phoenix, tiger ans serpent coupling turtle are employed to worship the constellation in the universe. In addition, mysterious animals called pixies are by the constellation theory created by Taoism.
https://exoticjades.com/2020/07/04/https-wp-me-p73q7x-86f/
紅山文化玉器除了呈現形制外, 還借助於動物的特質來表現某些如速度相關的特質. 例如紅山文化以髮箍作為方便靈魂通往天界的媒介, 以馬呈現速度的快速, 再以馬前足向後彎曲表示馬呈奔 馳的狀態, 馬首與馬前 足之比例故意忽略, 完全從形而上的意念, 而忽略形而下的身體比例, 這種抽象藝術的技巧與大膽, 提供了後世印象派藝術的啟發作用. In addition to forms, the Hongshan Culture jades usually apply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s to express the way the jade performs its intended function. For example, the Hongshan Culture jade hook here to guide the soul of the dead people to reach heaven. The attached horse head with the front legs structure to show the speed to heaven is as fast as the horse, the backbend front legs are further to emphasize the speed of the process is as fast as the galloping of a horse. The image of the horse here is only shown the not proportional presentation of a true horse body. This kind of art technique may be an example of the modern impression style of artworks.
Fanzen Gallery Taipei Collection.漢代 鎏金玉馬踏飛燕, 高 21cm, 寬 28cm
本器白玉鎏金馬踏飛燕造型係漢代典型形制.全器有差異風化及鈣化跡象明顯.
戰國和田白玉馬踏飛燕擺件, Warring States Jade Galloping Horse Stepping on the Flying Swallow, H.17cm, L.22cm, W.7cm
下圖青銅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霍去病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于富貴豪華,他將國家安危和建功立業放在一切之前。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邸,霍去病卻斷然拒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翁仲, 上海博物館
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 軍,封“冠軍侯”。「馬踏飛燕」若是紀念霍去病, 將為古玉文化添一佳話.
Carved with white jade, the horse is stepping on a swallow to imply that the horse is flying in the sky. Antiquity evidence includes calc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Since it is unearthed, “The horse stepping on the swallow statue” has been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the superb foundry industry in ancient China. From a mechanical analysis, this statue has remaine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swallow and remains stable. This romantic approach highlights the horse’s vigorous heroic posture and swift expression, giving people rich imagination and appeal. With both powerful feeling and dynamic rhythm, the horse stepping on the swallow statue is also a wonderful work of Chinese bronze art.
https://exoticjades.com/2020/06/02/https-wp-me-p73q7x-7u0/
大毛說玉認為:” 這是一種高級神職人員通用的器具,一般位於頭都,如有兩隻,則另一隻會放在胸前。此物一般被認為是通天的法器,但是如果要通天,完全可以做成易於加工的圓筒,又何必做成扁的並且是喇叭形狀的呢?牛河梁在被正式發掘之後,人們這才第一次看到玉箍形器在屍骨上的擺放位置,這對它用途的確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一件離開了墓穴的古玉,等於破壞 了最重要的線索,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是多麼無助!玉箍形器的小端通常有穿孔,有時一個,有時兩個,有時連一個穿孔都沒有。此墓打開以後,關於玉箍形器是紅山古人的發箍的說法漸漸占了上風,但它僅僅只是發箍嗎?《山海經》說,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本博以為所謂“女媧之腸”,指的就是這件東西,它是人類來到這個世界的出口。千百年來,東北亞盛行薩滿教,薩滿教最高的神不是上帝,而是“長生天”。成吉思汗自稱“天可汗”,這是蒙古薩滿給他的封號,天之驕子也。而商周以來,中國的帝王們無不自稱為“天子”。是“天子”就必須加冕,就必須把一個象徵“天生”的東西戴在頭上,這個東西就是“冕”。女媧既可補天,說明她不是一般的地神,而是天神,否則天破了個洞,地神如何“補”得?後世的天子只有一個,所謂“天無二日”也,但在6000年前,天子未必就只一個,以天子自居的可能是一群高級神職人員。這些高級神職人員各有其能,也就是各有分工,所以,除了共同擁有表示天子身份的玉箍之外,其餘的法器,也就不盡相同了。”紅山文化髮箍與馬形象之結合玉器加強這種涵義, 髮箍與馬首及馬前足結合, 前足向後彎曲, 呈奔馳狀, 表示快速引導死者靈魂通往天堂. The func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jade hook is unknown. Two theories are common. One theory claims that it is a hair fastening tool, the other theory is that it is a medium to guide the soul of the people passed away to the heaven. The left object here strengthen the later theory by attaching the horse image to the hook to make the soul ‘s transmission to the heaven with the speed of horse galloping.
https://exoticjades.com/2020/09/19/https-wp-me-p73q7x-8qi/
The jade tiger plaques in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are carved with symmetrical motifs on both sides of the jade tiger plaques while those of the Han Dynasty are carved with different motifs on each side. In terms of artistic design, the jade tiger plaques of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are a two-dimensional presentation while the Han Dynasty jade tiger plaques are a three-dimensional presentation. (The one on the left and the one below are the Han Dynasty jade tiger plaqu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he bottom left is the jade tiger plaque of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from The Palaceantique Collection USA).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中文版
https://exoticjades.com/2020/12/02/https-wp-me-p73q7x-8xo/
古玉紋飾的網紋應該稱為簟蓆紋The Net Motif on Antique Jades Should be Called Bamboo Sheet Motif
中國古玉紋飾不但美麗, 而且意義深遠. 在主紋飾上或補白處均施以各種形狀的圖騰. 其中 網狀紋是十分普遍的. 簟蓆是商周禮儀器物之一, 也有神聖的涵義. 古玉器大都具有禮器的性質. 因此, 古玉紋飾的網紋應該稱為簟蓆紋, 以符合古玉的特性(兩眉毛間的菱形象徵靈魂通天之窗).
從形制上的表現, 玉的六瑞: 璧, 琮, 圭, 璜, 琥, 璋; 從紋飾上表現: 如意雲紋, 蓆紋, 通天之門. 商代玉虎身上的勾, 盾形紋飾, 背上的方形紋飾是通天之門.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of the Xia Dynasty
天門符號最早出現在崧澤文化, 最晚出現在明代. 二麋鹿前足舉起形成天門狀
虺龍係戰國玉器流行的龍圖騰《述異記》雲:“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本文所列三件不同形制戰國風格玉器(文鎮, 玉圭, 玉劍格), 具有相同的虺龍紋飾, 頭若莽蛇, 尖耳直鬃, 口吐信, 四足, 尾巴開叉, 圖騰呈現方式尾部在上, 頭部在下.”Shu Yi Ji” says: “For five hundred years into a pre-dragon, a thousand years into a dragon, 500 years into a horned dragon, and a thousand years into a Ying
Three-Face Guang- In Jade Stand, H.5cm, W.3cm, 100 grams.
在一個物件上雕琢三個臉部形象表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即在同一物件雕琢三個相同紋飾, 表示三度空間.
秦辟邪玉跪人紋橢圓座陽刻篆文皇后之印The First Seal of Empres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秦辟邪玉跪人紋橢圓座陽刻篆文皇后之印, 高.5cm, 長6cm, 寬2cm,165g。本器青白玉雕琢, 印鈕為辟邪獸, 體形雄偉, 象徵皇帝至尊, 背上跪伏者嬌小女人象徵皇后之玉女, 楚楚憐人。
紅山文化馬首刀L. 42cm, 2151g。
紅山文化玉器形制中, 不乏以動物禽鳥與刀斧組合而成的玉器.本器之玉質為和田玉種, 形制為馬首為刀柄, 以偃月刀為刀身所組合成的玉器. 馬首短鬃短嘴蒙古Tarpan種馬首造型.
以馬首作為刀柄, 隱喻此刀鋒利快如馬奔馳.
商代玉磬, H. 15cm, W. 8.5cm, 375grams。Shang Dynasty Jade Musical Slab本器的雕工為陽線淺浮商代玉磬意象, 將圓弧形商代銅罄扁平呈現,柄面有六組直角形的折線。 上面兩個區間組成神面紋,下麵兩個區間祥雲紋。 連接祥雲紋的是八個三角形的鋸齒紋
眼睛是三星堆文化的獨特元素
眼睛是三星堆文化的獨特元素, 它有時成為單獨的圖騰呈現於銅器或玉器, 或者成為整體雕像之飾物, 大多置於胸前. 有時則將眼睛設計成圓柱狀, 以突顯其千里眼之神力.
母愛是中華玉文化的核心, Motherly Love is one of the Core Values in Chinese Jade
玉器母子同在一器上的彰顯母愛圖騰
附錄2. 古玉年表
Hongshan Culture (3500 BCE– 2200 BCE)
Longshan Culture (2800 BCE -1700 BCE)
Liangzhu Culture (3400 BCE– 2250 BCE)
Xia Dynasty (2183 BCE- 1751 BCE)
Shang Dynasty (1766 BC-1122 BC)
Western Zhou Dynasty (1122 BCE-771BCE)
Spring Autumn Period(771 to 476 BC)
Warring States(B.C.403-B.C.221)
Chin Dynasty(B.C.221-B.C.206)
Han Dynasty(206 BC-220 AD)
Tang Dynasty (AD 618-906)
Six Dynasties (222–589AD)
Liao Dynasty(907–1279)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 CE – 1911 CE)
附錄2. 古玉之修復